面對疫情嚴峻,我們可以做什麼?

今天指揮中心宣布了要延長三級到6月14日,我想很多人或許都跟我一樣,在這幾天,處於極度焦慮,看到什麼事想講一點話的狀態。放完自己焦慮假以後我就開始在整理自己在過去一年寫了有關疫情的文章,一方面就像是之前在戀愛百態提到的,我自己都忘記自己曾經這樣寫過,希望用過去的自己來安撫現在的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整理一下,想說有沒有什麼東西,我覺得是現在的我可以貢獻的。

首先就是,最近這篇太報的文章,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想要討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句話,其實身兼了這次疫情的起點與可能的終點——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這次的疫情中,變成了一個大家或帶嘲笑或帶著一點諷刺跟怒意的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連結確實是傳染病開始的節點,但也成為了強調大家遵守防疫期間各項規定的重要考量:因為你並不是你一個人而已,而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員,你的選擇跟決定,會影響自己以外的人。平日裡,『你並不是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只是口號或是偶爾當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安慰,但傳染病讓我們看到了,原來人真的無法脫離於社會,即使是被稱為原子化個人的當代,從傳染的足跡中,我們看到了無數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些連結既是威脅,也是解方。替他人著想與為自己著想在這時是一體的,唯有替他人著想,個人才有可能從現況當中得到真正的解決,也就是疫情得到控制,當前的狀況結束。最終,他人既是地獄,又是天堂,但無論是天堂或地獄,疫情讓我們再次看到,個人的問題無法完全透過個人解決,無論我們單一個人多麼努力的想要解決當前的困境,只要在群體當中的其他人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意願,可能都會造成個人的困境持續。」

我們對於當代社會的想像,多半聚焦於個人的競爭與成就,與此同時,我們常常把自己所處的位置,完全認為是自己的努力產生的結過,而甚至少去思考,自己之所以能夠在這個位置上,有太多並非來自於個人努力的因素,說這句話並不是否定你我的個人努力,更不是鼓勵大家就躺在地上什麼都不動,反正都是社會的錯。而是藉由傳染病,我們重新看見了社會,以及,我們確實無法脫離這個社會而生存,好的是,壞的更是。

這次疫情其中一個熱區是萬華,而萬華一直都並非台北市那個符合大家想像的好孩子,他「龍蛇混雜」卻又有許多人在裡面,其實在這次的疫情中,面對於此我一直都一種複雜的情緒,就是當中有些人我確實同情,但也有很多人我覺得我自己很難同理(例如去茶館不願意告知導致整個病房都被他傳染的確診者)這讓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在看芒草心還有無家者協會聊無家者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我真的非常喜歡,他們並沒有把無家者給可憐或是神聖化,好像每一個無家者都有某個可憐或神聖的理由所以到達今日的局面,他們就跟我們一樣,裡面有爛人,有失敗者,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落入那樣的局面,無論你是個值得同情的好人,還是一個真的拋家棄子人渣又不衛生的爛人,都值得去被扶起來,而這次的疫情應該讓我們學會,當我們扶起這些人的時候,我們也是在讓自己生存的網能夠更密一點。

當疫情讓你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要做些什麼的時候,你或許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1. 把立青這篇文章看完
隨便找一個裡面你看順眼的組織,捐款也好捐發票也罷,芒草心的發票是9487(太容易記了導致我每次衝動消費都是填他們家的XD)
但我還是付一下芒草心捐款連結

2. 上課會停、班可能會停,但月經還是要來,生理用品一直都是較少被關注到的物資,請大家踴躍支持小紅帽的計畫

3. 最後廣告一下自己的文章疫情帶來的壓力緊張,讓我們忘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意義

接著,我們也要重新思考,不脫離於社會的經濟模式,就如同我上段所提到的,我們已經過分習慣,認為所有個人的成功、企業的成功,都是只來自於他們的能力,實際上個人與企業的成功(跟失敗)都難以離開「社會」,也因此,我們應該要將經濟更帶回社會。雖然現在疫情大家人仰馬翻,但不要忘了,台灣可以撐到現在,在有疫苗的狀況下才爆發,是來自於前面像是口罩工具機國家隊等等的努力,而這個努力即使到現在,我們都能夠有源源不絕的口罩可以使用,跟許多國家進入警戒或封城以後各種物資缺乏的狀況不同,這些防疫的物資除了在物理上讓我可能驅避瘟疫,同時也帶給我們極大的安全感。

我在去年討論到口罩國家隊的文章也提到「同時,藉由本次「國家隊」的嶄露頭角,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對於「拚經濟」的態度,也是時候該挑戰台灣經濟發展『唯有讓企業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自由、政府退守』這些傳統的印象。並且重新想像一個與社會並不互斥的經濟形式,將產業創新的能力留在本土,與社會的需求連結在一起。過去我們或許會覺得這很荒謬,但藉由這次的國家隊經驗,證明了這並不是一件難事,而我們也已經超前部署了。」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我會這麼覺得,又對於疫情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國家隊」有好奇:

1.《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
這本書感覺跟防疫一點關係都沒有,我覺得這樣正好,讓你稍微抽離一下情緒,但又不會太遙遠,因為就像我所說的,從口罩的CASE中我們可以看見,當我們越能夠將一個產業放在社會的脈絡之下,我們越能夠重新去思考這個產業與台灣社會之間互相的共生,而不是抵銷,變成好像一定要剝削勞工、一定要讓周圍的人與勞工得癌症、一定要破壞環境才能夠創造出「經濟奇蹟」,我們是,有其他可能的。 (讀冊購書連結

2.《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人人平等的社會核心價值,透過新政治與勞動體制變革,驅動創新經濟》
這本我承認我還沒看,只是看簡介跟目前同學老師的分享(本來想貼一下,但我的FB現在超當)覺得也是很適合現在閱讀的書籍。(讀冊購書連結

3.老樣子,還是廣告一下自己的文章台灣國家隊:未竟的「台灣奇蹟」,於瘟疫中再現

然後,我想要來討論兩件事情:第一個是因為最近疫情生溫,無論是封閉政策或是實聯制,都造成了人權與防疫的一種在論述上的對立,我自己在之前的文章中,認為這樣的對立實在太過於二元:

因為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我們應該將經濟拉回社會之中,但在拉回社會的同時,我們也看見,在國家完全不干涉的狀態(也就是極度將個人自由作為最主要的核心關環時)許多弱勢族群並沒有因此而過的比較好,反而是受到更多市場上的壓迫與宰制「回到防疫成效與國家權力,我們既要監督國家的擴權,也要同時看到,當國家退位以後,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居於弱勢者仍然會受到壓迫。像是在這次疫情中,許多國家在缺乏政府介入醫療物資跟口罩的狀況下,口罩的價格飆漲,無法負擔口罩的多數是較為弱勢的社群,同時在缺乏醫療資源的狀況下,年老或原本就有健康狀況的社群就更容易被放棄。」所以我們很難把人權直接跟國家介入對立起來,因為在很多狀況下,去訴諸全然的個人自由或是完全的市場介入與自由市場競爭,受到壓迫的那些人,可能只是更難以對抗,其面對的權力更細緻且無遠弗屆。

因此這是一個難題,要怎麼在國家管制跟個人權利之間取得平衡。

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二個層面「交織性」,交織性並不是強與弱的互相抵銷或是比賽,好像你是女的扣一分異性戀加一分,而是體認到「當一個群體或個案陷入困境時,是來自不同形式的壓迫所交織。換句話說,同一個困境的場景,也可能來自不同群體間困境的交織。」我在該篇文章當中舉了當時移工來台與醫療資源之間的「對立」為例提出,因為過往長照需求長期依靠剝削移工的方式解決,而當移工無法進入台灣以後,就導致嚴重的斷層。

「這些反對移工由台灣來照顧的主張中,有一說法認為現在醫療資源已十分緊繃,不應再加重醫護負擔。同時,從這次由專業醫療官僚主導的防疫政策主調中,我們也一再看到官方對於防疫措施如此堅持的原因之一:一旦爆發大規模或社區感染時,台灣現有的醫療能量恐將難以負荷。這也是目前我們從歐美各國所見現況。

事實上此困境亦是另個交織性的結果,而此兩難背景,除了奠基於上述所提的照顧資源缺乏,以及移工的勞動保障不足外,還加上了台灣長期以來藉由剝削基層醫護人員,好提供品質高卻相對便宜的醫療資源,包括超時勞動跟不合理的實習制度等。無論是外籍看護跟醫護人員,都是台灣醫療體制得以維持的重要一環,甚至可說是奠定如今台灣防疫的基石之一,但卻在此議題上,被迫成為對立的兩方。」

所以當大家在一邊讚嘆醫護是我們的「防疫英雄」之餘,或許我們也應該對於醫護人員的勞動狀況,有更多的關心跟了解,像是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在臉書上討論勞基法鬆綁的問題,以及醫護人員過勞的問題。

而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更是出來討論了國家需要護理人員,但護理師需要國家的時候呢?雖然這個提問是針對國家,但我們是否也應該思考,台灣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環境,護理人員必然也是功臣之一,可是護理作為一門高風險專業,卻一直處於低薪高工時的狀態,當然現在抗疫或是可用一時高薪與他們的愛心號召,但終究我們要思考為什麼我們認為醫生高薪理所當然,卻覺得護理人員的專業不值得同等高的薪水(不要說什麼市場結構,台灣缺護理師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執業率更是不到六成),這不僅僅是國家要思考的問題,而是我們每個人,現在在家裡偶爾就可以想想看的。

這邊特別提出醫護的勞動問題,並不是說只有他們的勞動問題應該要被看見,而是就像我首段所說的,既然我們無法脫離於社會,就應該努力將這個網建立周全,而醫護人員作為這個網這麼重要一環(同時外籍移工與看護也是)我們更應該去思考,怎麼不再是消耗醫護的使命感,而是讓他們即使在疫情以後,也能夠建構出足夠厚實的社會網絡。

讓我們無論有無疫情,都能關注醫護勞動權益,作為建構足夠厚實社會網絡的契機︰

1. 附上相關工會的FB頁面
(1)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
(2)臺灣護理產業工會
(3)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
(4)醫勞盟

2. 一樣自我推薦一下文章:
(1)防疫與國家權力如何取捨?借鏡女性主義運動的思考軌跡
(2)台灣防疫「成功」的背後:性別、國族與勞動的交織

最後,其實我這篇稿已經待在我Notion的草稿區大概五天了,從剛開始居家避疫就一直想寫,無奈各種情緒與焦慮總是無時無刻上線,總是尚未完成,就開始分心作其他事情了。期末報告與其他工作都還在排隊等候,偏偏我是心裡掛著事,就無法專注的人,這篇綜合了很多東西,包括從去年武漢肺炎開始我的專欄中與他相關的專欄、在這個時間點內我推薦的書單以及一些「我們可以做什麼」的建議,但最主要的是我自己想要整理一遍思緒的內心。

3級又延長,我臉書上的爹娘有紛紛崩潰,所以我又要來貼一次這篇文章,那就是,在這次疫情前,剛好正是少子女化跟催生政策被討論最熱烈的時刻之一,疫情以後雖然較緩,但從各種父母的崩潰中,我們再次看到,在當代撫育子女的艱難,停課不停班的狀況下,許多人都面臨了工作與家庭的兩難,更不要說若家中有人生病在難以看醫生或家中有人被隔離需要照顧等等,可以看到『照顧』的需求不停地增加,但資源卻沒有。

「如果說本篇大多數仍在討論家庭內部分工的問題,SP中美栗跟平匡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整個社會對於男女分工的預設,以及以此為前提的「不能麻煩他人」的文化。所以,當平匡要請陪產跟育嬰假的時候,其上司就表達了對於他這樣不合乎常理(但其實合乎法律規定)的舉動,而受到影響的困擾。

但這個『困擾』在劇中也得到了回應,那就是工作到沒有休息。這件事本來就不正常,而且所謂「危機管理」,其實就是無論任何人要請長假,都應該有相對應的措施,這是上司作為管理者的工作。

簡單來說,作為這個社會的其他人,本來就有被麻煩的義務,因為小孩是靠夫妻和整個社會一起扶養的。我們不應該只有在思考勞動力的時候,在思考勞健保問題的時候,把小孩當成是『大家的』,而是在一開始一個家庭決定要孕育子嗣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有「被麻煩」的義務。」

所以呢,大家還是要持續關注托育政策,再重複的說一遍,如果我們無法離開於這個社會,或更簡單直接一點來說,我們很難不被「別人」「害到」,也因此更要努力的去建立起一個網,讓所有人可以身在其中,因此在這照顧這件事情上,或許我們都應該更進一步的去想,這個社會乃至於企業、政府、國家,本來就有「被麻煩」的義務。

在這照顧這件事情上,努力的去建立起一個網,讓所有人可以安穩的身在其中︰

1.以下表列一些找麻煩或可能可以幫你解決麻煩的NPO
(1)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2)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2.婦女新知︰防疫&托育、照顧的重要

3. 大家待在家裡就會提升生育率?
這是我個人私人超喜歡烏烏醫生寫的這篇所以硬要放在這邊。
「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如此特別,有權自主的使用身體,享受身體帶來的歡愉,即使走入婚姻,這樣的界線也不該被打破,永遠有權決定是否與伴侶分享身體,無需勉強配合,更不用自我懷疑,委曲求全。」

4.最後還是廣告一下自己的文章:【戀愛大小事】彼此「互相麻煩」的共同生活

好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只是想聊一下,就打這麼多,我打著打著,也就累了,結語不知道該說什麼。

只能祝大家平安,希望我們早日能夠實體地相見。

我要說的話都差不多說完了,這陣子應該就會安心地去打電動跟推薦電動了XD
(期末報告:Are u kidding me?)

附圖是今天早上開的繡球,還沒全開,希望全開的時候,大家已經各自相見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