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不是生成,而是形成的:「直男行為研究社」帶來的挑戰

Photo by Alexander Sinn on Unsplash

「直男」這個詞,一開始是來自「Straight(Man)」一詞的直接意譯,而後在網路上逐漸延伸連結到異性戀男性追求或交往中某些行為,例如不會閱讀空氣、較不體貼,甚至過度追求等。

最近臉書上也出現了一個粉絲專頁「直男行為研究社」,由各方網友投稿分享異性戀男性與女性相處、或追求女性時,一些讓人覺得詫異、荒謬或憤怒的言行,此專頁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迴響跟討論,在這個社群經營與行銷的時代,也創造出許多社群熱點。

「直男」的標籤與刻板印象

首先,我們必須先承認,將「直男」作為一個標籤,來代稱上述那些易使人有負面觀感的社交行為,確實是一種刻板印象;甚至端看情況,可能是一種對於異性戀男性的汙名。正如同在某些網路社群會看到,「台女」一詞被連結到一系列的負面形象上,例如愛慕虛榮、金錢至上、自我中心、公主病等,都是藉由將某些負面形象連結到特定族群,轉化以有哏好笑的方式廣為流傳,最終卻使該社群直接與此負面形象產生連結,進而難以擺脫。

然而,這樣的刻板印象或汙名化程度有強有弱,事實上,「直男」所連結到的負面形象乃至於此刻板印象所帶來的影響,並沒有如同「台女」來得強烈,至少尚未出現如同「盆栽要剪,女人要扁」這種將親密關係暴力視為理所當然的哏圖或迷因圖。

但無論強度,如此連結其實都不妥,除上述提及的,將直男一詞直接連結到負面社交行為,會產生對於異性戀男性的刻板印象甚至汙名之外,也進而將人際相處時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行為——不會閱讀空氣、不懂得判斷拒絕、容易自我中心等——與男性產生本質上的連結,甚至進而讓人覺得,男生天生就不懂得怎麼體貼他人、不懂得適當表達情緒等,反之也會強化「女性天生就擅長這些人際相處」的刻板印象。

當異性戀男性有了性別

正如同西蒙波娃在《第二性》所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直男當然也是,只是過往我們都太過於習慣,認為異性戀男性「沒有性別」。

所謂「沒有性別」並非「男人不知道自己是男人」,而是指,這個社會過於習慣將異性戀男性作為人類的預設值,我們不會說男總統、男警、男醫生,會說女總統、女警、女醫生。當新聞主角出現女人或同志的時候,才會特別被標注性別,例如女駕駛、同志情殺等。男人所寫的文學,會依照他的體例、內容而被歸類,例如科幻、奇幻、現代主義,但女性所寫的東西,一般就會被稱為女性文學、閨秀文學,而同志所寫的東西,自然就是同志文學。

這樣的預設,不僅只出現在稱呼上,在《被隱形的女性》這本書上更是寫到,科學乃至於科技產品的設計,常常忘記女性使用者,例如健康監控系統總是習慣忽略經期追蹤功能,或是更明顯的,男性的生殖系統問題在醫學上是泌尿科,女性卻會被歸類到婦產科。實際上,女人也有泌尿系統。

這個社會的建制乃至文化,往往將男人視為預設值,而忽略了男人也有性別;而女人,更像是特殊族群,所以經期被認為是「特殊狀況」,生理假與產假被當成是「特權」,軍隊的制服常常忽略女性胸圍或是懷孕的可能,高教制度更是經常忽略育齡女性可能會有生育及照顧子女的需求。

然而,實際上無論是月經、生產、養育小孩等,在女人身體或生命歷程中十分常見,而當女人進入公共領域後,社會往往會將哺乳室等「增加的負荷」視為特權或是「為了女人」,但其實,這是因為整個社會從設施到制度,往往都是以異性戀男性作為預設值而建立,所以只要不符合這個「正常」的群體,就往往難以嵌入。

性別作為一種日常實作

直男行為研究社之所以引起廣泛共鳴,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藉由社員們的分享,直男們突然就有了性別。就如同作為一個女人在成長過程中,突然感覺到自己與男人不同的瞬間,通常是我們做了「女人不應該做的事情」,例如腿張得太開、30歲了還不結婚、個性太過強勢、太邋遢、罵髒話等等,當我們做了這些事情時,整個社會會突然現身告訴我們「這樣不像女生」,而性別就在這個時刻,「做」在我們身上——以反面教材告訴我們,怎樣才是一個女生該/不該有的樣子。

而直男們,則是在這一課開始感受到,性別就這樣「做」在自己身上;告訴他們,原來「男人」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性別便是如此,透過不停來回反覆的日常實踐,就好像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不是用基因序列,或是脫下他人的褲裙來判斷他人的性別一般,我們其實是依靠一個人展現多少我們斷定為是男性或女性的象徵與符號,例如從穿著到言行舉止,來推定他是男性或女性,並進一步去斷定他是否是個合格的男性與女性。

也因此,藉由直男行為研究社的案例與他人的凝視(gaze),我們/社會看見了直男的性別,而異性戀男性或許也才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性別——原來,以前習慣的相處模式,原本認為合理的人際互動,或是過往所仰賴的根基,在別人眼中並非如此。

挑戰「直男」的預設值

也就是說,「直男」已不再是社交生活中的預設值。這可能是件好事,畢竟男人,特別是異性戀男性,安逸於那個預設值的位置已經太久,以致於當男人面對當代女性與多元性別的挑戰時,他們覺得無所適從。過往被告知及教育的那些方法,例如只要好好唸書工作就會有伴侶與家庭、男人本就不擅長體貼等已經逐漸不適用。在關係跟家庭中,男人被要求更多地參與家務跟情感,卻從未被培養過這些能力。

所以,這個挑戰或許來得及時,正是告訴直男們,所謂的體貼、閱讀空氣、學會怎麼應對進退,從來都不是女人天生就會的,反而是像他們現正體會到的,透過無數旁人的眼光、社會的壓力、透過無數性別的實作,而「成為的」。

我並不主張男人必然也要學會這些東西,而是先開始嘗試去了解,當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在相處時,設身處地替你著想,照顧你的情緒,是困難並且需要技巧的。也因此,不要將這些情緒上的勞動視之為理所當然或是女人的天職,而是需要把它當成是一種努力學習後的付出。

原文引用自公視新聞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