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大小事】反思「追求文化」,被拒絕何必看得嚴重

承接前文,我要繼續回應,很多男人私底下問我的:到底為什麼喜歡跟不喜歡「不能直說」?

通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會直覺得回說:因為怕被砍啊。

每當我們看到那種告白甚至是要電話被拒,或分手後就傷人、砍人甚至分手報復散佈裸照等的新聞,你說我們怕不怕,怕死了。現在看起來愛你愛的要死,會不會之後變成要死一起死。許多女性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在公開場合分手,不要跟男生獨處…而這些教育背後都還會告訴你一件事「如果你犯了以上的過錯,因此你被砍了被強暴了就是你自己的問題」,所以你說我們怕不怕,怕的要死。

這個怕不只是怕死,而是害怕這背後預設的邏輯:那就是如果妳因為親密關係而有的糾紛,就代表妳不是好女人,代表妳是有問題,就連被砍死,都不得安穩。

可,又讓人疑惑的,到底什麼時候「拒絕」變成一件這麼恐怖的事?

再次回到「拒絕」這個議題。

這幾年間台灣關於「被拒絕的」的刑事案件頻傳。2012 年就有兩起較為媒體注目的案件,分別是因要電話被拒絕而殺人的大學生、和疑似告白被拒殺人後於警車內自殺的日本留學生,2014 年被媒體稱為「台大宅王」的情殺案件,則是來自於女友要求要分手,類似的新聞其實在這幾年間幾乎沒有斷過,像是最近也有恐怖情人因前女友有了新歡而縱火燒屋等。如果把視野展望到東亞,日本剛發生粉絲因地下偶像不願意收禮物而起殺意,韓國則有人因被女性拒絕而在街上隨機殺女。

觀看這些新聞,最常受到媒體大幅度關注的,通常都是年輕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社經地位處於中上的男性,往往會受到各種媒體、輿論的關注,想要討論,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而「宅」就常常被拿出來當成是代罪羔羊,「台大宅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到底行凶者宅在哪裡?王在哪裡?媒體都不用解釋,彷彿只要有宅這個字,閱聽人就會自動理解到底為什麼對方會殺人。上述案件中,像是因為要電話被拒而刺死對方的案件,蘋果日報標題直接就是「宅男 16 刀殺死校花」,簡潔有力,完全招喚各種刻板印象。一個定義不明的概念,變成一個社會現象的主因,更成為了掩蓋,彷彿只要污名化了「宅」以後,其他人就可以從這個隱憂當中逃過一般。

​但其實我們曾其他新聞中可以看到,有問題的根本就不是「宅」。

有問題的是這個社會,或更準確一點的說,是這個社會所崇尚的「追求文化」。

追求文化是什麼,追求文化就是指這個社會預期異性戀交往時,應該要男性追求而女性被追求,而且「We Don’t Take No For Answer」男性必須要鍥而不捨的把女性的拒絕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轉化成「我願意」。

追求神話並不是只存在於目標群體為男性的熱血漫畫、小說當中,例如櫻木花道與晴子、韋小寶與阿珂,它同樣也存在於目標群體為女性的言情小說、偶像劇之中。甚至,追求神話並不是一個一定要完美結局的神話,他常常帶著悲劇英雄式的結尾,例如最經典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是網路上紅極一時的純愛小說們。

但無論如何,正如同柯景騰與沈佳儀如何招喚多數人的青春一樣,追求一個原本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女生,把她的答案從「no 」變成「yes」一直都是台灣主流的愛情論述,也就是所謂的追求文化。

追求文化藉由大眾文化、傳統與習俗等,製造了一連串的劇本,把男性跟女性塞進去那個位置,並依據其主被動的位置,而產生了一連串應該要有的台詞、表演方式跟隱喻,就如同我上文提到的「吃飯請客」,這件事原本應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想請就請,不想請就不要請,對方要請客你想吃就答應,不想吃就不答應。

可藉由追求文化的劇本,請客變成了一個拉鋸戰,塞滿了各種答應或拒絕的隱喻,好像男性最終要付帳才代表他對這個女生有意思(但其實心理並不真的這麼願意),女性必須要先千百次拒絕退讓後還是給對方請才代表她是個好女孩但又有進一步的意思(如果要當個頂尖等級的好女人可能還要讓對方先付後私下在拿錢給他作足面子,比上班還累)。

付錢的時候男生擔心會變工具人,不付錢男生擔心自己追不到女方;給人請的時候女方擔心自己會不會就被預期要跟對方上床,不給請的時候懷疑自己沒有女性魅力。而這套運作的機制造成了,雙方既不願意也沒有能力真實的以自身想法、意願來進行溝通協商,只能套用追求文化的邏輯隱喻來猜測、讀心,用追求文化的劇本來掩蓋自己本來的樣子。於是,就算因此交往成功了,往往在演技疲勞後,就大嘆彼此跟對方想像的不同。

可為什麼即使演的這麼辛苦,這麼多人還是要繼續把這個追求劇本演下去呢?

就像是我之前的文章提到的,伴侶之愛在當代社會被看的如此重大,被視為是人生的必然,更常被看作是成長的里程碑,而追尋「對的人」則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功課。

而當我們認為對方是對的人,而對方不這麼認為的時候,我們突然就變成「錯的人」或是「假的愛」,這是多麼大的否定,在當前的社會當中,在擇偶上的否定,往往被個體認為是對於「自身」的否定,也因此,追求這個過程往往還需要伴隨著成長,像是不會唸書的柯景騰必須要努力唸書一般,男性藉由不斷提高自身的條件,總認為到最後這個否定就會消失,變成肯定,甚至可能變成「很多個女性的肯定」。

拒絕這件事的重要,變成了評斷你這個人的標準。特別是那些認為自己應該已經符合這一切標準的人,認為自己應該要憑藉著努力就可以得到戀愛的人。而這一些「認為」都來自於追求的文化。

所以為什麼我要花兩篇文章的篇幅來討論「拒絕」。

其實就如同我前文提到的,拒絕就只是拒絕而已,並不是在否定你的任何一切。

拒絕只是在表達任何人自己的意願,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我知道追求文化是一個太難放棄的東西,但至少我們應該重新回過頭來看,被拒絕這件事。男性主動而女性被動的親密關係腳本,同時造成對於男女雙方的需求以及壓迫,其中忽略男性在被拒絕情況下產生的挫折與情緒,尤其為最。

我們的文化一邊強調愛情的重要與不可或缺,一邊強調男性應主動追求以取得愛情,其產生的結果就是,不擅長於此的、條件並不適合於追求文化的男性,因為其在親密關係的挫敗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而又這麼剛好的,我們的文化並不重視對於男性的情緒勞動與情感教育,因此這些男性並沒有太多地方可以發洩,除了網路以外。

我們或許無法馬上改善現況,但我認為先從重新思考「被拒絕」這件事情開始,「被拒絕」不應該與你人生的其他產生連結,不是你很糟,不是你不夠努力,那就只是另一個人是否想與你交往的「意願」而已。

〈本文原載於女人迷〉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