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熱愛看後宮家宅鬥爭小說的讀者,我有一個僅限於這個時節的私人愛好,那就是在過年前一個月左右會開打的「年夜飯去誰家吃」大戰,每當這個時節登上各大婚姻、家庭討論版,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大戰現場。
像是PTT-Marriage版還有人整理了這四年古戰場的傳送門,而在這個靠北另一半靠北得用力一點就會不小心上新聞的年代,本季也已經累積了各種關係的靠北登上新聞,像是先生靠北太太想回娘家過年的「不能接受回娘家過年 網友靠北被譙翻」、婆婆靠北媳婦過年想出去玩的「靠北媳婦出遊餓死全家 網友:吃屎長大?」、媳婦靠北婆婆要求自己請兩週假辦年貨的「婆婆提出無理要求 還嗆『不讓妳好過』」,接著還有大姑靠北弟弟老婆沒做年菜還生女兒的「她靠北弟妹沒盡到做媳婦的責任 慘遭網友打臉」。
之前一個網友上傳了一個「工具媳」影片在網路中瘋傳,影片中丈夫委屈自己當夾心,太太委屈自己被當工具媳要一個人請假買年貨打掃,此影片廣為流傳後,讓不少每到過年就要吃抗憂鬱或鎮定劑的媳婦媽媽們深有同感,但偶爾也可看到夾在中間的丈夫出來吶喊中間人實在太難當,大嘆自己媽媽與太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最慘的是,相關購物網站居然還趁勢推出「工具媳過年必備!年貨大街一次買齊收服全家大小的心」,要這不是針對工具媳,而是針對「工具人」推出「工具人必備,一次買齊公主的喜好」的話,我想鐵定會被網友給大舉入侵。同樣都是工具,好奇心起的我,當然要去常為「工具人」唏噓長嘆伸張正義的PTT八卦版田野一下,但關於工具媳的文章卻寥無幾篇,也沒有造成什麼話題,僅有的論述大抵上也是「女人為難女人」。
年夜飯大戰,真的是女人為難女人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釐清年夜飯大戰的分類。
從這些文章新聞中,我們可以粗略將年夜飯大戰分成兩種:
第一種戰爭叫做「去誰家」。這種戰爭包含了什麼時間去、去多久,我們都知道漢人傳統之下,除夕夜的闔家團圓一向只有男人的闔家團圓而已,女人結了婚於原生家庭那就不是家人自然沒有「團圓」的必要,甚至還習俗說女兒除夕、大年初一回娘家會帶衰、會吃垮娘家或是從娘家帶財等之類的說法。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許多過往的婚嫁習俗都產生改變,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女性地位上升,性別平等逐漸成為可被要求的進步價值,家庭也往往有更多元的型態,以母系為主的大家族、單親家庭、假日夫妻等都衝擊了這個習俗賴以延續的體制。因此,許多女性開始要求過年也要回自己的原生家庭。
「去誰家」大戰一旦開打,通常不會僅限於夫妻之間,往往還會出現與上一代之間的戰爭,不乏有戰場是先生覺得無所謂,但父母不能接受(或先生其實明明覺得有所謂,但拿父母當擋箭牌的),最終太太握有性別平權是進步思想的籌碼、先生掌有孝順、體貼長輩大旗,雙方你來我往,各有絕招,爭吵內容卻又不脫誰或誰的家族對這個家庭付出比較多,像是「不能接受回娘家過年 網友靠北被譙翻」這則新聞中,原貼文者之所以被大規模「譙翻」,最主要原因還是為「房、車、月子中心等費用皆為娘家出錢」,大眾眼中女人之所以能否得到平等對待的價值,還是在於她的家族或她自己可以提供多少的資源,而不是「無論如何一開始締結關係的雙方就是平等的」。
第二種戰爭叫「誰來做」。有些夫妻對於過年回誰的原生家庭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爭執的(這種一般都是同意回丈夫的原生家庭),但對於誰來做像是大掃除、年夜飯、接待親朋好友等因年節而衍生的家務,才是主要的戰場。
上方提到的工具媳影片便是第二種大戰最好的例子,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女性其實也沒有什麼性別平等的精神或堅持,她只是不想要都是她在做而已。同樣的,這個戰場通常也不是只僅限於夫妻雙方的分工——因為多數時候先生被認定是完全不用做的——常常戰場是開到婆媳、姑嫂、妯娌之上,到底誰做的比較多,誰要做誰不用做,像工具媳影片中的女方也是問男方的媽媽跟妹妹,反而不會直接問為什麼她先生不用做。
這時好像就又回到了「女人為難女人」的範疇,可若我們把第一種跟第二種戰爭整合起來看,就會發現這些媳婦真的很衰,如果妳或妳的家庭不夠有錢或沒有能力可以對家庭帶來最主要的貢獻,妳幾乎就會被預設一定要回丈夫的原生家庭過年,而這個預設就伴隨著妳要回去從事年節的家務勞動。在這前提之下,老實告訴你,如果可以選擇,這些女人都很想當夾心餅乾。
好想當「夾心餅乾」的媳婦們
在新聞評論、批踢踢或靠北系列的粉絲專頁中,認為女人為難女人,男人做夾心餅乾的群體卻從未想過,為什麼是男人當夾心餅乾而不是女人當夾心餅乾?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媳婦跟女婿的位置從來都「不一樣」,這世界有逆媳而無逆婿,有驚世媳婦而無驚世女婿,這不是因為男人幹得比較好,是因為女婿這個職位在多數時候,實在不需要幹什麼。
如果今天被預設要回的原生家庭是女人的原生家庭,而這個預設是帶著女婿回去就要進行因年節而衍生的家務勞動,這世界上就會充滿「翁婿問題」「連襟問題」「姊夫小舅子問題」,女人之所以為難女人,就是因為原本不屬於這個家族的女性,因為婚姻不能自由的回去自己的原生家庭,還要為了這個家族從事更多的勞動。
更何況在勞動條件很差的台灣,五天年假宛如珍寶,對於這個媳婦而言卻如同加班五日,誰不互相為難,而同樣受到傳統觀念影響的女性卻也認同男性不需要從事這些工作,最後就是妯理間互相為難或婆婆為難媳婦,都是同樣被預期要進行這些勞動的女性們在互相為難。
我想,如果今天狀況顛倒過來,這些互相為難的女人應該會很想當夾心餅乾。
大戰的意義
有些人覺得這種爭執沒有意義,只是因為大家現在要「男女平等」了就硬來吵。
可真的是這樣嗎?
正是這種最切身,最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議題,讓我們看到的性別如何具體而微地影響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被預設要回夫家的女性;或是在年節就突然被忽略的性別分工,都可以看出我們的性別平等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我相信,當許多人開始抵抗以父系家族為主認為應該要隨夫居、進入丈夫家族的年節傳統,即使這個抵抗並非根植於性別平等之論述,像是先生也並沒有遵循所有傳統(例如:結婚時沒有聘金、夫妻共同分擔家計)、原生家庭為單親或自己為獨生女等,也相較之下能發展出更尊重不同性別,也注意到不同家庭多樣性的年節傳統。
可是,這也不僅止於「平等」。藉由「過年回誰家、誰來做事」的爭執中,看到了我們對於婚姻與家庭的想像可能從來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傳統」——儘管少掉了聘金、嫁妝,雙薪家庭成為主流,但我們仍然以雙方家族的結合來思考婚姻與家庭,也因此「回你家」「回我家」成為了爭執的重點。
這也是為什麼過年的團圓總是指向「家族」,而明明是夫妻倆針對於年假的規劃與安排,卻總是進入了家族的爭霸戰,且家族成員常常牽涉其中,例如不乏有文章指出夫妻決定各回各家,但換成父母輩甚至遠房親戚長輩的干涉責備。若我們持續這樣以這樣的方式來想像家庭,並且忽略「家族」所帶來的情緒及家務勞動,那願意成家的人只會越來越少,特別是被預期應該要負擔更多這類勞動的女性。
最後,單偶異性戀浪漫愛婚姻已經成為台灣唯一合法的婚姻體制這麼久了,到現在連個年夜飯都搞不定。這兩年觀看年夜飯大戰最大的心得,應該是叫護家盟把這些文章看完後寫個五百字感想。如果婚姻家庭的傳統都是這個樣子,同性戀還想加入,實在應該要為他們鼓鼓掌,然後下跪請他們加入。
原刊載於鳴人堂。